Linux命令速记:开启高效运维大门

引言

在技术的广袤宇宙中,Linux 系统宛如一颗璀璨的恒星,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从互联网领域中支撑着海量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服务器,到智能设备背后默默运行的嵌入式系统,Linux 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以开源的特性,吸引着全球无数开发者贡献代码,不断迭代优化;凭借其高度的稳定性,在长时间运行中始终保持可靠,为各类关键业务保驾护航;强大的定制性更是让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对系统进行深度改造,满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然而,Linux 系统的强大也伴随着一定的学习门槛,其中命令行操作便是许多新手面临的第一道挑战。在 Linux 的世界里,命令行犹如一把万能钥匙,熟练掌握它,就能解锁系统的各种强大功能。无论是对文件和目录进行精细管理,还是对系统进程进行高效控制;无论是实现网络配置的灵活调整,还是进行系统性能的深度优化,命令行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家快速跨越这道门槛,轻松掌握 Linux 系统的常用命令,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这份 Linux 系统常用命令速记手册,它将成为你在 Linux 学习之路上的得力助手 ,带你领略 Linux 命令行的强大魅力。

一、文件与目录操作

(一)文件查看

在 Linux 系统中,查看文件是日常操作中极为频繁的任务,而ls、cat、head、tail等命令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得力工具 ,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功能和丰富的参数选项,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对文件查看的需求。

ls命令堪称 Linux 系统中查看文件和目录列表的 “常客” ,其常用参数和选项丰富多样。-l参数以长列表格式显示文件详细信息,宛如一位细致的档案管理员,将文件权限、所有者、所属组、文件大小、修改时间等信息一一罗列。比如在当前目录下执行ls -l,会得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rw-r–r– 1 user user 1024 Jan 1 12:00 file1.txt
drwxr-xr-x 2 user user 4096 Jan 1 13:00 dir1

第一列表示文件权限,-代表普通文件,d代表目录;第二列是文件的硬链接数;第三、四列分别是文件所有者和所属组;第五列是文件大小;最后两列是文件的修改时间和文件名。

-a参数则像一位 “探秘者” ,能够显示所有文件,包括那些以 “.” 开头的隐藏文件。在某些需要查看系统隐藏配置文件或特殊文件的场景下,它就派上了大用场。执行ls -a,你会发现目录中多了一些之前未曾显示的文件,如.bashrc等。

-h参数以人类可读的方式显示文件大小,将枯燥的字节数转化为如 KB、MB 等易读的格式,让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文件大小。当查看一些较大文件时,ls -lh的输出会更加友好,例如10.5M就比11010048字节更容易理解。

-t参数按照修改时间排序文件列表,最近修改的文件会排在前面,方便我们快速找到最新更新的文件。在管理项目文件时,通过ls -lt就能迅速定位到刚刚编辑过的文件。

cat命令用于查看文件内容 ,并且可以通过管道符 “|” 将其内容传递给其他命令处理,实现更复杂的操作。-n参数显示行号,对于需要查看文件内容并标注行数的场景,如查看代码文件时非常实用。执行cat -n file.txt,文件内容前会加上行号,便于定位和查阅。

-b参数同样显示行号,但不显示空白行,适用于只想关注有实际内容行号的情况。-E参数在每行末尾显示 “$” 符号,有助于我们清晰地分辨每行的结束位置,在处理一些格式不太规范的文本文件时很有帮助。

head和tail命令分别用于显示文件的头部和尾部内容 。-n参数可以指定显示的行数,比如head -n 10 file.txt会显示file.txt文件的前 10 行内容,在查看日志文件时,通过这个命令可以快速了解日志的开头部分关键信息。

-f参数则为tail命令赋予了实时追踪文件内容变化的能力 ,这在监控实时更新的日志文件时尤为重要。执行tail -f log.txt,终端会持续显示log.txt文件的最新内容,一旦有新的日志记录写入,就能立即看到。

(二)目录切换

在 Linux 系统的文件系统中,目录就像一座大型图书馆的不同书架区域,而cd命令则是我们在这些区域之间穿梭的 “导航工具” ,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切换到指定的目录,让我们可以高效地访问和管理文件。

cd命令的基本用法是通过指定路径来切换目录 ,路径又分为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绝对路径是从根目录 “/” 开始的完整路径,就像一份详细的地图,精确地指出了目录在整个文件系统中的位置。例如,要进入系统中存放用户主目录的/home/user目录,可以使用命令cd /home/user,无论当前处于系统的哪个位置,只要执行这个命令,就会准确无误地进入到/home/user目录。

相对路径则是相对于当前所在目录的路径 ,它更像是一种 “就近指引”。假设当前位于/home/user/Documents目录,要进入该目录下的project子目录,只需使用相对路径cd project即可,因为project目录是当前目录的子目录,这种方式在熟悉目录结构的情况下,操作更加便捷高效。

除了常规的路径切换,cd命令还有一些特殊用法 ,这些用法就像隐藏在 “导航工具” 中的快捷键,能让我们更灵活地在目录间移动。使用cd..命令可以返回上级目录,这就好比我们在图书馆中,从一个书架区域回到上一层书架区域。比如当前在/home/user/Documents/project目录,执行cd..后,就会回到/home/user/Documents目录。

cd ~命令可以快速回到当前用户的家目录 ,家目录对于每个用户来说就像自己的 “专属书房”,存放着个人的文件和配置信息。无论我们在系统的哪个角落,执行cd ~,就能瞬间回到自己的家目录。

还有一个不太常用但很实用的cd -命令 ,它的作用是回到上一次所在的目录,就像一个 “返回上一步” 的按钮。比如我们先进入了/usr/local/src目录,然后又执行了其他操作,此时如果想回到进入/usr/local/src目录之前的目录,只需执行cd -即可。

(三)目录创建与删除

在 Linux 系统的文件管理中,创建和删除目录是构建和整理文件系统结构的基础操作 ,就像在一座大厦里规划和清理房间一样,mkdir和rmdir命令分别承担了这两项重要任务。

mkdir命令用于创建目录 ,其使用方法简洁明了。在当前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new_dir的目录,只需执行mkdir new_dir,就如同在当前楼层开辟了一个新房间。如果要在指定的目录下创建,比如在/home/user目录下创建test_dir,则使用mkdir /home/user/test_dir。

当需要创建多层嵌套目录时 ,-p参数就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要创建一个包含多级子目录的目录结构dir1/dir2/dir3,如果没有-p参数,需要先创建dir1,再进入dir1创建dir2,以此类推,操作繁琐。而使用mkdir -p dir1/dir2/dir3,系统会自动按照指定的目录结构递归创建,一次性完成所有目录的创建,大大提高了效率。

rmdir命令专门用于删除空目录 ,就像清理空房间一样。删除当前目录下的空目录empty_dir,执行rmdir empty_dir即可。需要注意的是,rmdir只能删除空目录,如果目录中还有文件或子目录,这个命令就会失效,提示目录非空。

如果要删除非空目录 ,就需要使用rm命令结合-r参数进行递归删除。rm -r dir_with_files会删除dir_with_files目录及其包含的所有文件和子目录,这是一个强大但危险的操作,因为一旦执行,目录及其内容将被彻底删除,无法恢复。所以在使用rm -r时,一定要谨慎确认,避免误删重要文件。

rm命令还有一个-f参数 ,表示强制删除,在删除文件或目录时不会询问确认,直接执行删除操作。rm -rf dir_with_files会强制递归删除dir_with_files目录及其所有内容,这个参数更要慎用,尤其是在处理系统关键目录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系统故障。

(四)文件移动、复制与删除

在 Linux 系统中,对文件进行移动、复制与删除操作是日常文件管理的核心内容 ,这些操作就像在一个大型文件仓库中搬运、复制和清理物品,mv、cp和rm命令分别扮演着重要角色。

mv命令主要用于移动文件或目录 ,同时也可以实现重命名的功能。将/home/user/Documents/file.txt移动到/home/user/Pictures目录下,执行mv /home/user/Documents/file.txt /home/user/Pictures,文件就像被搬运到了新的位置。如果要对文件进行重命名,比如将file.txt重命名为new_file.txt,在同一目录下执行mv file.txt new_file.txt即可,这就像是给物品换了一个新标签。

cp命令用于复制文件和目录 ,在复制文件时,cp source_file target_file可以将source_file复制到target_file,如果target_file是一个目录,则会将source_file复制到该目录下。在复制目录时,需要加上-r参数进行递归复制,因为目录可能包含多个文件和子目录。cp -r /home/user/Documents /home/user/Backup会将Documents目录及其所有内容复制到Backup目录下,就像制作了一份目录的副本。

在cp和mv操作中 ,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如果目标文件或目录已经存在,默认情况下会直接覆盖,这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使用-i参数,它会在覆盖前询问用户是否确认覆盖,给我们一个再次确认的机会。执行cp -i source_file target_file,如果target_file已存在,系统会提示是否覆盖,输入y确认,输入n则取消操作。

rm命令不仅可以删除目录 ,还能删除文件或压缩包。删除文件时,rm file.txt即可删除当前目录下的file.txt文件;删除目录时,rm -r dir会递归删除dir目录及其所有内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rm命令删除文件是直接从系统中移除,不会像 Windows 系统那样将文件放入回收站,所以一旦执行删除操作,文件很难恢复。尤其是rm -rf命令,它会强制递归删除,极其危险,像rm -rf /*这样的命令千万不能随意执行,因为它会删除根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导致系统崩溃,堪称 Linux 系统中的 “自杀命令” ,务必谨慎使用。

二、文件内容查看与处理

(一)文件内容查看

在 Linux 系统中,查看文件内容是一项基础且频繁的操作,不同的命令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cat命令是查看文件内容的常用工具之一,它可以将文件的全部内容一次性输出到终端。当我们需要快速浏览一个小型文件的全貌时,cat命令就非常便捷。比如查看一个名为test.txt的文件内容,只需在终端输入cat test.txt,文件的每一行内容都会依次显示出来。

more和less命令则更适合查看大型文件 ,它们提供了分页查看的功能,避免了大量内容在终端一次性刷屏,方便我们逐页阅读和查找信息。more命令是一个简单的分页查看工具,进入more查看模式后,按下空格键可以向下翻一页,按下回车键则向下滚动一行,输入q键即可退出查看。当我们查看一个较大的日志文件时,使用more命令可以轻松地一页页查看日志内容。

less命令在more命令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功能更为强大。它不仅支持上下翻页查看,还提供了搜索功能。在less查看模式下,输入/加上要搜索的关键字,然后按下回车键,就可以在文件中向下搜索该关键字;输入?加上关键字则可以向上搜索。输入n键可以继续查找下一个匹配项,输入N键则查找上一个匹配项。这使得我们在处理大型文件时,能够快速定位到需要的信息。

(二)文件特定行查看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有时并不需要查看文件的全部内容,而是只关注文件的头部或尾部部分内容,甚至是特定的某几行。head和tail命令就专门用于解决这类问题。

head命令用于查看文件的头部内容 ,默认情况下会显示文件的前 10 行。如果我们只想查看文件的前 5 行,可以使用head -n 5 file.txt,其中-n参数用于指定显示的行数。在查看配置文件时,通过head命令可以快速了解文件开头部分的重要配置信息。

tail命令则用于查看文件的尾部内容 ,默认显示文件的最后 10 行。同样,使用-n参数可以指定显示的行数,tail -n 20 file.txt会显示file.txt文件的最后 20 行内容。tail命令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参数-f,它可以实时跟踪文件的更新。当我们需要监控服务器的日志文件时,执行tail -f log.txt,终端会持续显示log.txt文件的最新内容,一旦有新的日志记录写入,我们就能第一时间看到。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特定行 ,可以结合sed命令来实现。sed -n ‘5,10p’ file.txt会显示file.txt文件的第 5 行到第 10 行内容,其中-n参数表示不输出未匹配的行,’5,10p’表示打印第 5 行到第 10 行。

(三)文本搜索与过滤

在处理大量文本文件时,快速搜索和过滤出我们需要的信息至关重要,grep命令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强大工具。grep命令用于在文件中搜索指定的字符串,它可以结合正则表达式进行更灵活、更强大的搜索。

基本用法是grep ‘search_string’ file.txt ,这将在file.txt文件中搜索包含search_string字符串的行,并将这些行输出到终端。当我们在一个代码文件中查找特定的函数名时,就可以使用这个命令。

grep命令还有许多常见参数 ,进一步增强了其搜索和过滤能力。-i参数用于忽略大小写搜索,当我们不确定要搜索的字符串是大写还是小写时,使用-i参数可以确保搜索结果的完整性。grep -i ‘keyword’ file.txt会在file.txt文件中忽略大小写地搜索keyword字符串。

-n参数会在输出结果中显示匹配行的行号 ,这对于定位具体的内容位置非常有帮助。grep -n ‘error’ log.txt在搜索log.txt文件中的error字符串时,会同时显示匹配行的行号,方便我们快速找到错误信息所在的位置。

-v参数则用于反向搜索 ,即显示不包含指定字符串的行。grep -v ‘success’ log.txt会输出log.txt文件中所有不包含success字符串的行,在排查问题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速筛选出异常信息。

三、系统监控与进程管理

(一)系统资源监控

在 Linux 系统中,实时了解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对于系统管理员和开发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就像医生通过各种检查指标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一样,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系统潜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top和htop命令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得力助手。

top命令堪称 Linux 系统监控领域的 “明星工具” ,它能够实时动态地显示系统中各个进程的资源占用状况,包括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进程状态等关键信息,让我们对系统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在终端输入top命令后,一个类似表格的界面便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首行信息就像系统的 “状态总览” ,展示了系统运行的时间、当前登录的用户数以及系统平均负载等重要信息。其中,系统平均负载是一个关键指标,它由三个数字组成,分别表示过去 1 分钟、5 分钟和 15 分钟内系统的平均负载情况。这三个数字反映了系统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繁忙程度,就像股票的不同时间段的走势一样,帮助我们了解系统负载的变化趋势。一般来说,如果平均负载小于系统的 CPU 核心数,说明系统资源相对充裕,运行状况良好;但如果平均负载接近或超过 CPU 核心数,系统可能就会出现性能问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次行信息则是关于任务(进程)的统计 ,告诉我们系统中进程的总数、正在运行的任务数、处于休眠状态的任务数、停止的进程数以及僵尸进程数。这些数据能让我们快速了解系统中进程的整体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第三行是 CPU 信息的详细展示 ,其中us(user)表示用户空间占用 CPU 的百分比,即用户进程(如我们日常运行的应用程序)使用 CPU 的时间占总 CPU 时间的比例。当us值较高时,说明用户进程比较活跃,可能正在进行大量的计算任务。比如,当我们运行一个复杂的数据分析程序时,us值就会明显上升。

sy(system)代表内核空间占用 CPU 的百分比 ,主要是操作系统内核(如系统调用、设备驱动程序等)使用 CPU 的时间比例。如果sy值经常较大,可能暗示系统在进行大量的 I/O 操作、进程调度等内核相关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排查原因。

ni(nice)是用户进程优先级调整(nice 值)后占用 CPU 的百分比 ,nice 值用于调整进程的优先级,范围从 -20(最高优先级)到 19(最低优先级)。正值表示降低进程优先级,负值表示提高优先级。通常情况下,ni值为 0.0%,说明没有进程因为优先级调整而占用额外的 CPU 时间。

id(idle)表示 CPU 空闲时间的百分比 ,这个值越高,说明 CPU 的空闲资源越多。如果id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可能意味着系统资源被过度使用,需要优化。

wa(iowait)是 CPU 等待 I/O 操作完成的时间百分比 ,当进程需要等待磁盘 I/O、网络 I/O 等操作完成时,CPU 就会处于等待状态,wa值就会增加。如果wa值过高,比如大于 10%,可能表示系统存在磁盘或网络性能瓶颈,影响系统整体性能。

hi(hardirq)和si(softirq)分别表示处理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的时间百分比 ,硬件中断由硬件设备(如键盘、鼠标、网卡等)向 CPU 发出,软件中断通常由操作系统内核或其他软件产生,用于执行一些异步任务。这些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中断处理的情况。

st(steal)在虚拟化环境中,表示被其他虚拟机 “偷走” 的 CPU 时间百分比 ,如果系统是虚拟机,这个值可以反映出宿主机资源分配给其他虚拟机的情况。

第四行展示了内存状态 ,包括物理内存总量、空闲的物理内存总量、使用中的内存总量等信息,让我们对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第五行则呈现了交换分区(swap)的使用情况 ,交换分区是当物理内存不足时,系统将部分内存数据交换到磁盘上的区域。如果交换分区使用过多,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因为磁盘的读写速度远低于内存。

在top命令的使用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交互命令来进一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或进行特定的操作。按下空格键可以立刻刷新界面,获取最新的系统状态;按下P键可以根据 CPU 使用大小进行排序,方便我们快速找到占用 CPU 资源最多的进程;按下M键则根据使用内存大小进行排序;按下T键根据时间、累计时间排序;按下q键可以退出top命令;按下m键可以切换显示内存信息;按下t键切换显示进程和 CPU 状态信息;按下c键切换显示命令名称和完整命令行;按下W键可以将当前设置写入~/.toprc 文件中,方便下次使用。

htop命令则是top命令的 “升级版” ,它是一个交互式的进程浏览器,在功能和界面展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htop直接支持鼠标点击操作,就像在图形界面中操作一样方便,让我们可以更直观地选择和操作。它的画面可以水平垂直滚动,更像一个窗口,我们可以轻松查看更多的进程信息。htop还支持进程的树状图显示,这对于了解进程之间的父子关系非常有帮助,就像查看家族树一样,能清晰地看到各个进程的层次结构。它还支持按照名称查找进程,当我们知道某个进程的名称,但不知道其 PID 时,通过这个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该进程。在可视化方面,htop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界面更加美观,各种信息的展示更加清晰,让我们在监控系统资源时更加得心应手。

(二)内存与磁盘查看

在 Linux 系统的资源管理中,内存和磁盘是两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们就像计算机的 “仓库” 和 “硬盘”,存储和处理着大量的数据。了解内存和磁盘的使用情况,对于系统的性能优化和稳定运行起着关键作用,而free、df和du等命令则是我们窥探这两个 “仓库” 的窗口。

free命令是查看系统内存使用情况的常用工具 ,它就像一个内存状态的 “侦察兵”,能够清晰地展示系统内存的使用状态,包括系统物理内存、虚拟内存(swap 交换分区)、共享内存和系统缓存的使用情况。在终端输入free命令,默认会以千字节(KB)为单位显示内存信息,输出结果通常分为两部分:内存(Mem)和交换分区(Swap)。

在内存(Mem)部分 ,total表示系统的总内存量,就像仓库的总容量,是系统物理内存的大小;used表示已用内存量,包括内核缓冲区和缓存,即当前已经被占用的内存空间;free表示未被使用的内存量,是当前可以直接使用的空闲内存;shared表示在多个进程间共享的内存量,用于多个进程之间的数据共享;buff/cache表示内核缓冲区和缓存所占用的内存量,Linux 系统会将很多东西缓存起来以提高性能,这部分内存可以在必要时进行释放,给其他程序使用;available表示用户空间程序可用的内存量,它是考虑到缓冲区和缓存后,实际可供用户程序使用的内存大小。

在交换分区(Swap)部分 ,total表示总交换分区大小,即系统为虚拟内存分配的磁盘空间大小;used表示已用交换分区大小,是当前已经使用的虚拟内存空间;free表示未被使用的交换分区大小。

为了更直观地查看内存信息 ,我们可以使用-h选项,它会以人类可读的方式显示内存大小,将枯燥的字节数转化为如 KB、MB、GB 等易读的格式。free -h的输出结果会更加友好,例如 “7.7G” 就比 “8063436KB” 更容易理解。使用-b、-k、-m、-g选项可以分别以字节、千字节(默认)、兆字节、千兆字节为单位显示内存信息,满足不同场景下对内存单位显示的需求。-t选项可以在输出中增加一行显示内存和交换分区的总和,方便我们对整体内存使用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使用-s选项可以设定间隔时间,周期性地显示内存信息,free -s 2会每 2 秒刷新一次内存信息,直到我们手动终止(Ctrl+C)。结合watch命令,watch -n 2 free -h可以每 2 秒实时监控内存使用情况,并在终端中动态显示结果。

df命令用于查看系统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它就像一个磁盘空间的 “管理员”,能够显示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包括磁盘总容量、已使用容量、可用容量以及挂载点等信息。在终端输入df命令,默认会显示所有磁盘分区的占用情况,但不显示单位。

df命令的常用参数丰富多样 ,-h参数以人类可读的方式显示磁盘容量,将磁盘大小以 G(千兆字节)、M(兆字节)、K(千字节)等单位展示,这在实际使用中非常方便,能让我们快速了解磁盘空间的大致情况。执行df -h,会得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sda1    20G   5.8G   13G   32%    /
/dev/sdb1    50G   10G   38G   21%    /mnt/data

第一列 “文件系统” 表示磁盘使用的文件系统类型;第二列 “容量” 是磁盘的总内存大小;第三列 “已用” 显示已使用的内存;第四列 “可用” 表示可用内存;第五列 “已用 %” 展示磁盘使用百分比;最后一列 “挂载点” 则是磁盘文件系统的挂载位置。

-a参数可以显示所有文件系统 ,包括特殊文件系统,如proc、sysfs等,让我们对系统中的所有文件系统有全面的了解。-i参数用于显示文件系统的 inode 信息,包括已用 inode 数、可用 inode 数和 inode 使用率,inode 是文件系统中用于标识文件和目录的重要数据结构,通过查看 inode 信息,可以了解文件系统的索引使用情况。-T参数会显示文件系统的类型,明确每个分区所使用的文件系统,如ext4、xfs等。df –help可以获取df命令的帮助信息,查看更多参数和用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该命令。

du命令主要用于估算文件和目录的磁盘使用空间 ,它就像一个文件大小的 “测量仪”,能够获取指定目录下文件和子目录的磁盘使用情况。在终端输入du命令,默认会显示当前目录下每个文件和子目录的磁盘使用量,以块为单位。

du命令的常用参数也很实用 ,-h参数以人类可读的方式显示文件和目录的磁盘使用情况,将文件大小转化为易读的格式,方便我们直观地了解文件占用空间大小。du -h会以 KB、MB、GB 等单位显示文件和目录的大小。-s参数仅显示指定目录的总磁盘使用情况,而不显示子目录的详细信息,当我们只需要了解某个目录的总体占用空间时,这个参数非常有用。du -s /home/user/Documents会只显示Documents目录的总磁盘使用量。-a参数显示指定目录及其子目录中所有文件和目录的磁盘使用情况,让我们对目录下的文件占用空间有详细的了解。-c参数在显示指定目录或文件的磁盘使用情况之后,最后显示总和,方便我们对多个目录或文件的磁盘使用情况进行汇总统计。du -h -c /home/user/Documents /home/user/Pictures会分别显示Documents和Pictures目录的磁盘使用情况,并在最后显示两者的总和。

(三)进程查看与管理

在 Linux 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进程就像一个个忙碌的 “小助手”,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从运行应用程序到执行系统服务,共同维持着系统的正常运转。而查看进程状态和对进程进行管理,就如同指挥官对士兵的调度和指挥,对于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至关重要。ps、top、htop等命令可以帮助我们查看进程状态,kill、pkill、killall等命令则用于进程的管理。

ps命令是查看当前系统中进程的常用工具 ,它就像一个进程的 “侦察兵”,能够提供进程的详细信息。ps命令的常用选项众多,-a选项显示所有用户的进程,让我们可以看到系统中所有用户启动的进程,了解系统的整体进程情况;-u选项显示指定用户的进程,当我们需要关注某个特定用户的进程时,这个选项非常有用,ps -u user会显示用户user启动的所有进程;-x选项显示没有控制终端的进程,这些进程通常在后台运行,不与用户的终端进行交互;-e选项显示所有进程,等同于-A选项;-f选项显示完整格式的进程信息,包括进程的 PID(进程 ID)、PPID(父进程 ID)、% CPU(CPU 占用率)、% MEM(内存占用率)、NI(进程优先级)、VSZ(进程虚拟大小)、RSS(页面文件占用)、TTY(终端 ID)、STAT(进程状态)、START(启动时间)、TIME(进程执行时间)、COMMAND(该进程的命令行输入)等详细信息,让我们对进程的运行状态有全面的了解。

ps -ef | grep 进程名字/端口号是一个常用的命令组合 ,它可以通过管道符 “|” 将ps -ef的输出结果传递给grep命令进行过滤,从而查找特定进程的信息。ps -ef | grep mysql可以查看mysql进程的状态,输出结果中会包含所有与mysql相关的进程信息。

top和htop命令不仅可以实时查看系统资源使用情况 ,还能用于查看进程状态。在top命令的界面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各个进程的 CPU 占用情况、内存占用情况、进程 ID 等信息,并且可以通过交互命令对进程进行排序和筛选,方便我们快速找到占用资源较多的进程。htop命令则提供了更友好的界面和更多功能,支持鼠标操作、进程树状图显示、按照名称查找进程等,让我们在查看进程状态时更加便捷和高效。

当我们需要终止某个进程时 ,kill命令就派上了用场,它就像进程的 “终结者”,可以根据 PID 向进程发送信号,从而结束进程。kill命令的常用选项有:-1发送 SIGHUP 信号,通常用于重新加载配置文件,当我们修改了某些服务的配置文件后,可以使用这个信号让服务重新加载配置;-2发送 SIGINT 信号,通常用于中断进程,相当于在终端中按下 Ctrl+C 组合键;-9发送 SIGKILL 信号,强制杀死进程,这个信号是不可被捕获和忽略的,当某个进程出现异常无法正常终止时,可以使用这个选项强制结束进程,但要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不稳定;-15发送 SIGTERM 信号,通常用于优雅地终止进程,这个信号会通知进程自行停止运行并退出,进程可以在接收到信号后进行一些清理工作,是比较安全的终止进程方式。kill -9 12345会强制杀死 PID 为 12345 的进程。

pkill和killall命令则是根据进程名来终止进程 。pkill 进程名可以结束进程族,即所有与该进程名相关的进程都会被终止;killall 进程名的作用与pkill类似,也是直接杀死运行中的程序。当我们需要终止某个应用程序的所有进程时,使用pkill或killall会更加方便,pkill firefox会终止所有firefox进程。但要注意,使用这两个命令时要确保进程名的准确性,以免误杀其他进程。

四、网络相关命令

(一)网络连通性测试

在 Linux 系统的网络世界中,确保网络连通性是基础且关键的任务,就像检查道路是否畅通一样,只有网络畅通,数据才能顺利传输。ping和traceroute命令是我们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和跟踪路由路径的得力工具。

ping命令堪称网络连通性测试的 “常客” ,它通过发送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回显请求数据包到目标主机,然后等待目标主机返回 ICMP 回显应答数据包,以此来判断网络是否连通。在终端输入ping www.baidu.com,命令会持续向百度服务器发送数据包,并实时显示每个数据包的往返时间(RTT,Round – Trip Time)。正常情况下,会得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PING www.baidu.com (110.242.68.4): 56 data bytes
64 bytes from 110.242.68.4: icmp_seq=0 ttl=51 time=33.430 ms
64 bytes from 110.242.68.4: icmp_seq=1 ttl=51 time=33.177 ms
64 bytes from 110.242.68.4: icmp_seq=2 ttl=51 time=33.177 ms

从输出中可以看到,icmp_seq表示数据包的序号,ttl(Time To Live)是生存时间,它会在数据包经过每个路由器时减 1,当ttl为 0 时,数据包将被丢弃,这个值可以反映数据包经过的路由器数量;time则是往返时间,单位为毫秒,这个时间越短,说明网络延迟越小,连接越稳定。

ping命令还有一些常用参数 ,进一步增强了其测试功能。-c参数用于指定发送的数据包数量,ping -c 4 www.baidu.com会向百度服务器发送 4 个数据包,然后停止测试,这在我们只需要获取少量测试数据时非常有用。-i参数可以设置发送数据包的时间间隔,ping -i 2 www.baidu.com会每隔 2 秒发送一个数据包,适用于需要控制测试频率的场景。-w参数设定等待响应的超时时间,ping -w 5 www.baidu.com表示如果在 5 秒内没有收到响应,就认为测试超时,这对于快速判断网络是否异常很有帮助。

traceroute命令则专注于跟踪数据包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所经过的路由路径 ,它就像一位 “网络导游”,详细地展示数据包在网络中的旅行路线。在终端输入traceroute www.baidu.com,命令会逐步增加发送数据包的 TTL 值,通过接收路由器返回的 ICMP 超时消息,来确定每个中间路由器的 IP 地址和往返时间。正常情况下,会得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traceroute to www.baidu.com (110.242.68.4), 30 hops max, 60 byte packets  
1  192.168.1.1 (192.168.1.1)  0.519 ms  0.392 ms  0.363 ms  
2  10.100.1.1 (10.100.1.1)  3.121 ms  3.092 ms  3.063 ms  
3  223.104.56.1 (223.104.56.1)  5.210 ms  5.181 ms  5.152 ms

从输出中可以看到,每一行代表一个路由节点,第一列是节点的序号,也就是跳数;第二列是路由器的 IP 地址,括号内可能是其域名(如果能解析的话);后面三列分别是三次测试的往返时间。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以及每个节点的延迟情况,这对于排查网络故障、优化网络性能非常有帮助。

(二)网络配置与查询

在 Linux 系统的网络管理中,查看和配置 IP 地址是基础且关键的操作,就像为房屋分配地址和了解周边环境一样,只有正确设置 IP 地址,设备才能在网络中准确通信。ifconfig、ip、nslookup和dig等命令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得力助手。

ifconfig命令是查看和配置网络接口信息的传统工具 ,它可以显示网络接口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MAC 地址、广播地址等重要信息。在终端输入ifconfig,会得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eth0: flags=4163<UP,BROADCAST,RUNNING,MULTICAST>  mtu 1500
        inet 192.168.1.100  netmask 255.255.255.0  broadcast 192.168.1.255
        inet6 fe80::20c:29ff:fe9a:3c92  prefixlen 64  scopeid 0x20<link>
        ether 00:0c:29:9a:3c:92  txqueuelen 1000  (Ethernet)
        RX packets 20313  bytes 21783294 (20.7 MiB)
        R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frame 0
        TX packets 11250  bytes 1427886 (1.3 MiB)
        TX errors 0  dropped 0 overruns 0  carrier 0  collisions 0

从输出中可以看到,eth0是网络接口名称,flags表示接口的状态和属性,inet后面的192.168.1.100就是该接口的 IP 地址,netmask是子网掩码,broadcast是广播地址。inet6表示 IPv6 地址相关信息,ether后面是 MAC 地址,后面的RX和TX分别表示接收和发送的数据包及字节数等统计信息。

如果要配置网络接口的 IP 地址 ,比如将eth0接口的 IP 地址设置为192.168.1.101,子网掩码设置为255.255.255.0,可以使用命令ifconfig eth0 192.168.1.101 netmask 255.255.255.0。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设置的 IP 地址是临时的,系统重启后会恢复原来的设置。

ip命令是新一代的网络配置命令 ,功能更强大、更灵活,逐渐成为ifconfig的替代品。查看所有网络接口的 IP 地址和相关信息,可以使用ip addr show命令,输出结果类似:

1: lo: <LOOPBACK,UP,LOWER_UP> mtu 65536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inet 127.0.0.1/8 scope host lo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1/128 scope host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2: eth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fq_codel state UP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00:0c:29:9a:3c:92 brd ff:ff:ff:ff:ff:ff     inet 192.168.1.100/24 brd 192.168.1.255 scope global dynamic noprefixroute eth0        valid_lft 86343sec preferred_lft 86343sec     inet6 fe80::20c:29ff:fe9a:3c92/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p命令配置 IP 地址的方式与ifconfig有所不同 ,比如要将eth0接口的 IP 地址设置为192.168.1.101,子网掩码设置为255.255.255.0,可以使用ip addr add 192.168.1.101/24 dev eth0命令。同样,这种方式设置的 IP 地址默认也是临时的,如果需要永久生效,还需要进行其他配置。

在网络通信中 ,DNS(Domain Name System)起着将域名解析为 IP 地址的重要作用,就像电话簿将人名对应到电话号码一样。nslookup和dig命令是我们进行 DNS 查询的常用工具。

nslookup命令是一个简单易用的 DNS 查询工具 ,用于查询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域名服务器等信息。在终端输入nslookup www.baidu.com,会得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Server:         8.8.8.8Address:        8.8.8.8#53Non – authoritative answer: www.baidu.com   canonical name = www.a.shifen.com. Name:   www.a.shifen.comAddress: 110.242.68.4

从输出中可以看到,Server是使用的 DNS 服务器地址,Address是 DNS 服务器的端口号。Non – authoritative answer表示非权威应答,下面的www.baidu.com canonical name = www.a.shifen.com.说明www.baidu.com的规范名称是www.a.shifen.com.,最后显示的Address就是www.a.shifen.com.对应的 IP 地址。

dig命令则是一个更强大、更灵活的 DNS 查询工具 ,它提供了更多的选项和参数,可以查询更详细的 DNS 信息。在终端输入dig +noall +answer www.baidu.com,会得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www.baidu.com.        229     IN      A       110.242.68.4

这里+noall表示不显示所有默认信息,+answer表示只显示回答部分,输出结果清晰地显示了www.baidu.com对应的 IP 地址。dig命令还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查询,如查询 MX 记录(邮件交换记录)、NS 记录(域名服务器记录)等,满足不同场景下的 DNS 查询需求。

(三)端口与连接查看

在 Linux 系统的网络管理中,查看端口和连接状态是了解网络服务运行情况和排查网络问题的重要手段,就像检查房屋的门窗是否正常开启和连接一样,只有确保端口和连接正常,网络服务才能稳定运行。netstat和ss等命令是我们查看端口和连接状态的得力工具。

netstat命令堪称查看端口和连接状态的 “元老级” 工具 ,它可以显示网络连接、路由表、接口统计信息等。在终端输入netstat -an,会得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servers and established)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tcp        0      0 0.0.0.0:22              0.0.0.0:*               LISTEN      tcp        0      0 192.168.1.100:59010     192.168.1.101:59010     ESTABLISHED

从输出中可以看到,Proto表示协议类型,如tcp或udp;Recv-Q和Send-Q分别表示接收队列和发送队列中的数据量;Local Address是本地地址和端口号;Foreign Address是远程地址和端口号;State表示连接状态,如LISTEN表示监听状态,等待连接请求,ESTABLISHED表示连接已建立。

netstat命令有许多常用参数组合 ,用于满足不同的查看需求。netstat -tuln可以查看所有 TCP 和 UDP 监听端口,其中-t表示显示 TCP 端口,-u表示显示 UDP 端口,-l表示只显示监听端口,-n表示以数字形式显示端口号,不进行域名解析,这样可以提高显示速度。netstat -anp可以查看所有网络连接,并显示对应的进程 ID 和进程名称,方便我们了解是哪个进程在使用某个端口,当排查端口占用问题时非常有用。

ss命令是net – tools工具包的替代品 ,它提供了更详细和更快速的网络连接信息。与netstat命令不同,ss命令默认只显示建立的连接,因此更适合用于查看端口状态。在终端输入ss -tuln,会得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Netid  State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Port  Peer Address:Porttcp    LISTEN     0      128    0.0.0.0:22          0.0.0.0:* tcp    ESTAB      0      0      192.168.1.100:59010 192.168.1.101:59010

从输出中可以看到,Netid表示网络协议,State表示连接状态,Recv-Q和Send-Q的含义与netstat中相同,Local Address:Port和Peer Address:Port分别表示本地地址和端口号、对等地址和端口号。

ss命令也有一些常用参数 ,进一步增强了其查看功能。-a参数可以显示所有套接字,包括监听和非监听的;-p参数显示使用套接字的进程信息;-i参数显示内部 TCP 信息,如连接的重传次数、拥塞窗口大小等,这对于深入分析 TCP 连接的性能非常有帮助。在排查网络问题时,ss命令的这些参数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快速定位问题所在。

五、用户与权限管理

(一)用户管理

在 Linux 系统中,用户管理是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个社区的人员管理,需要对用户进行添加、修改密码、修改属性以及删除等操作,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添加用户是用户管理的基础操作 ,useradd和adduser命令都可以用于添加用户,但它们在使用方式和功能上略有不同。useradd命令更为简洁,功能相对基础。useradd newuser可以创建一个名为newuser的用户,但此时新用户没有密码,且家目录等一些默认设置可能需要手动调整。adduser命令则更为用户友好,它会自动创建用户的家目录,并提示用户输入密码等信息。执行adduser newuser后,系统会引导用户设置密码、填写一些用户信息,操作更加便捷,对于新手来说更容易上手。

修改密码是保障用户账户安全的重要措施 ,passwd命令是修改用户密码的常用工具。普通用户可以使用passwd命令修改自己的密码,在终端输入passwd后,系统会提示输入当前密码,然后要求输入新密码两次以确认。如果是管理员要修改其他用户的密码,可以使用passwd username命令,passwd newuser,系统会提示管理员输入新密码两次来确认修改操作,这种方式方便管理员帮助其他用户重置密码。

修改用户属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用户的各种参数进行调整 ,usermod命令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d选项可以修改用户的家目录,usermod -d /new/home/dir username会将用户username的家目录更改为/new/home/dir;-s选项用于修改用户登录后所使用的 shell,usermod -s /bin/tcsh username会将用户username的登录 shell 更改为/bin/tcsh;-g选项可以修改用户所属的初始用户组,usermod -g newgroup username会将用户username的初始用户组更改为newgroup;-G选项用于修改用户所属的附加用户组,usermod -G group1,group2 username会将用户username添加到group1和group2用户组。通过这些选项,我们可以灵活地调整用户属性,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

当某个用户不再需要使用系统时 ,我们可以使用userdel命令删除用户。userdel username可以删除名为username的用户,但该用户的家目录和相关文件不会被删除。如果要同时删除用户的家目录及其包含的文件,可以使用-r选项,userdel -r username,这样会彻底删除用户及其相关数据。在删除用户之前,一定要谨慎确认,避免误删重要用户和数据。

(二)权限管理

在 Linux 系统中,权限管理是保障系统安全和数据完整性的关键机制,它就像一座大厦的门禁系统,控制着不同用户对文件和目录的访问权限。chmod、chown和chgrp等命令是我们进行权限管理的重要工具。

chmod命令用于修改文件或目录的权限 ,它可以根据需要为文件所有者、组和其他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其基本语法为chmod [选项] 模式 文件名,其中选项可以是-c(显示更改的文件权限)、-R(递归更改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子目录权限)、-v(显示每个更改的详细信息)等。模式由所有者权限(r读取权限、w写入权限、x执行权限)、组权限(r、w、x)和其他用户权限(r、w、x)组成。chmod u+rwx,g+rx,o-rwx example.txt这个命令将对example.txt文件进行权限更改,文件所有者获得读、写和执行权限,组用户获得读和执行权限,其他用户没有任何权限。

除了使用符号表示权限 ,还可以通过数字形式来表示权限。在 Linux 系统中,权限数字与权限的对应关系为:读权限为 4、写权限为 2、执行权限为 1。chmod 755 file.txt这将给文件拥有者设置读、写和执行权限(4 + 2 + 1 = 7),群组成员和其他用户只能读和执行文件(4 + 1 = 5)。

chown命令用于更改文件的所有者和所属组 ,基本语法是chown [选项] 所有者:所属组 文件名,选项可以是-c(显示更改的文件所有者和所属组)、-R(递归更改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子目录的所有者和所属组)、-v(显示每个更改的详细信息)等。chown john:users example.txt这个命令将把example.txt文件的所有者更改为john,所属组更改为users。

chgrp命令专门用于更改文件的所属组 ,基本语法为chgrp [选项] 所属组 文件名,选项与chown命令类似。chgrp users example.txt这个命令将把example.txt文件的所属组更改为users。

在实际应用中 ,权限管理有着丰富的场景。对于系统配置文件,通常只赋予所有者读写权限,其他用户没有任何权限,以确保系统配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共享目录,所有者可以读写执行,组用户可以读取和执行,方便组内成员共享文件,但限制其他用户的访问,保护数据的隐私。在开发环境中,开发者对自己的项目文件通常拥有完全的读写执行权限,而团队成员根据项目需求,可能只被赋予读取和执行权限,以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发和协作。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权限管理命令和设置不同的权限模式,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安全、有序的 Linux 系统环境。

六、命令记忆与技巧

(一)命令别名设置

在 Linux 系统中,命令别名就像是给常用命令取的 “小名”,能大大简化我们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设置命令别名的方法并不复杂,我们主要是在用户的配置文件中进行定义。对于使用 bash shell 的用户来说,常用的配置文件是.bashrc和.bash_profile。

以在.bashrc文件中设置别名为例,我们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打开该文件,比如使用vim编辑器,命令为vim ~/.bashrc。在文件中添加alias命令来定义别名,其基本语法是alias 别名=’真实命令’。假设我们经常需要使用ls -l命令来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每次输入这个命令都略显繁琐,这时我们就可以为它设置一个别名ll,在.bashrc文件中添加一行alias ll=’ls -l’。保存文件后,要使新设置的别名立即生效,我们可以在终端输入source ~/.bashrc命令,它就像是给系统发送了一个 “重新加载配置” 的信号,让系统读取并应用我们刚刚在.bashrc文件中所做的修改。之后,在终端输入ll,就等同于执行ls -l命令,快速显示文件的详细信息。

再比如,我们在进行项目开发时,经常需要切换到项目目录,而项目目录的路径可能比较长。假设项目目录是/home/user/projects/my_project,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别名cd_project,在.bashrc文件中添加alias cd_project=’cd /home/user/projects/my_project’。通过这样的设置,以后每次想要进入项目目录时,只需在终端输入cd_project,就能快速切换到指定的项目目录,无需再手动输入冗长的路径,极大地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二)历史命令使用

在 Linux 系统中,使用历史命令是提高操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技巧,它就像一个记录我们操作轨迹的 “日志本”,让我们可以快速回顾和复用之前执行过的命令。

查看命令历史最常用的命令是history,在终端输入history后,系统会显示出我们之前执行过的命令列表,每条命令前都会有一个数字编号,这些编号就像是命令的 “页码”,方便我们快速定位和调用。例如,我们在之前执行过ls、cd /home、mkdir new_dir等命令,执行history命令后,会看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1  ls 2  cd /home 3  mkdir new_dir

我们可以通过编号来快速调用历史命令,在终端输入!编号,就可以执行对应编号的命令。输入!2,就会再次执行cd /home命令,快速切换到/home目录。

除了使用编号调用历史命令 ,我们还可以通过上下箭头键来翻阅历史命令。按下向上箭头键,命令行会显示相对于当前命令的上一条命令,继续按向上箭头键,会依次显示更早之前执行的命令;按下向下箭头键,则会显示下一条命令。这种方式非常直观和便捷,适合快速查找和执行刚刚使用过的命令。

另外,Ctrl + R组合键也是搜索历史命令的利器 。按下Ctrl + R后,终端会出现(reverse-i-search)提示,此时输入部分命令内容,系统会自动搜索并显示包含这部分内容的命令历史记录。比如我们输入ls,系统会找到最近一个包含ls的命令,找到想要的命令后,可以按回车键执行这条命令,也可以按上下键查找该命令前后的命令,还可以按左右键移动光标并修改这条命令。这种搜索方式在我们记不清完整命令,但记得部分关键字时非常有用,能够快速定位到我们需要的历史命令。

(三)在线资源与工具

在学习和使用 Linux 命令的过程中,在线资源和工具就像是我们的 “知识宝库” 和 “得力助手”,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查询命令的用法、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

有许多优秀的在线 Linux 命令查询网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命令文档和示例。Linux Man Pages Online(http://manpages.ubuntu.com/ )是一个支持多个 Linux 发行版的全面手册页面在线查询网站,它就像一个大型的 Linux 命令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简单易用的界面,我们可以通过在搜索栏输入特定命令的名称,或者使用关键词搜索相关主题,轻松找到需要的手册页,了解命令的详细用法、参数说明等信息。

Linux Command(https://linux.die.net/  )则是一个非常大而全面的 Linux 命令在线文档库 ,涵盖了各种 Linux 命令的详细说明和示例。它的界面简洁明了,我们既可以按照字母顺序浏览命令,也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特定命令。每个命令页面都包含了说明、语法、参数、示例等详细内容,就像一本生动的 Linux 命令教科书,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命令的使用方法。

除了在线查询网站 ,在 Linux 系统中,我们还可以使用man、help等命令来获取命令的帮助信息。man命令(Manual Pager Utility)用于显示程序的手册页,手册页中包含了命令的名称、概要、描述、选项、示例等丰富的信息,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命令的首选之地。查看ls命令的手册页,只需在终端输入man ls,然后就可以通过按键Page Up、Page Down翻页查看详细内容,按q键退出。

help命令则主要用于获取特定内置命令的简要说明 ,它就像一个简洁的 “使用指南”。help cd可以查看cd命令的简要帮助信息,了解其基本用法和常见参数。需要注意的是,help命令仅适用于 bash shell 中的内置命令。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在线资源和工具 ,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学习和使用 Linux 命令,快速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我们在 Linux 系统中的操作技能和水平。

七、总结

Linux 系统常用命令是我们在 Linux 世界中畅游的得力助手,它们贯穿于文件管理、系统监控、网络配置、用户权限管理等各个关键领域,为我们高效地操作和管理 Linux 系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这份速记手册,我们详细地学习了各类命令的基本用法、常用参数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从简单的文件查看与目录切换,到复杂的系统性能监控与网络故障排查,每一个命令都蕴含着强大的功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运用。

然而,学习 Linux 命令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每一次在终端中输入命令,都是一次与 Linux 系统深度交互的机会,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命令的理解,掌握不同参数组合的应用技巧,提高操作的熟练度。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Linux 系统的持续更新,新的命令和功能也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持续关注 Linux 领域的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命令库。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份速记手册作为 Linux 学习的起点,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运用这些命令,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和反思,逐渐提升自己在 Linux 系统中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 Linux 系统的强大优势,为自己的技术之路增添光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风险:本站内容仅作技术交流参考,不构成决策依据,所涉标准可能已失效,请谨慎采用。
声明:本站内容由用户上传或投稿,其版权及合规性由用户自行承担。若存在侵权或违规内容,请通过左侧「举报」通道提交举证,我们将在24小时内核实并下架。
赞助:本站部分内容涉及收费,费用用于网站维护及持续发展,非内容定价依据。用户付费行为视为对本站技术服务的自愿支持,不承诺内容永久可用性或技术支持。
授权: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站内容依据CC BY-NC-SA 4.0许可证进行授权。非商业用途需保留来源标识,商业用途需申请书面授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PC技巧操作系统篇

小白也能懂!手把手教你装Windows系统

2025-6-22 18:41:52

PC技巧操作系统篇

解锁 macOS:探索隐藏在苹果系统里的宝藏

2025-6-22 19:29: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